第一三七章-《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然而除了他们以外,好似大家都习以为常,他们左右张望,也就只能默默不语了。老朱撇撇嘴:    #34;这数十年之弊端,就是他爹,他爷,都很弊端喽?#34;

    朱棣呵呵一笑:    “正好,他自己的想法,就从他先开始,那期末考,会考,中考,高考.…什么都有,都先给他安排上。#34;

    【杨士奇语出惊人:    “科举需兼取南北士。”

    仁宗:    #34;?北人学问远不及南人?#34;

    杨士奇:    #34;自古国家兼用南北士,长才大器多出北方,南人有文多浮。#34;——后两句纯属屁话和借口了,你在骂你自己吗?

    第一句在永乐朝的实权尚书籍贯分布看,是客观的、合理的。蹇义、吕震、宋礼、吴中、赵肛、李庆、刘观都非南人。

    杨士奇在这件事上,展露了他作为名臣的风范,真心实意的为国家思考而不为家乡谋更多福利。

    不管他在别的政策上有什么不合理之处,就这件事,做的真好。也算小小的背叛了自己的屁股利益。】

    朱元璋和朱棣,此时一同点头肯定:

    #34;此事之上,是极好的。#34;

    别说他们了,便是那郁新,一时也是暗暗惭愧:吾弗如也!

    【仁宗问:    “具体咋搞?”

    杨士奇:    “糊名,写南北,南取60%,北取40%”

    r    /gt;

    ——仁宗或许是被杨士奇的第一句“南北兼用”说服的,但他的感慨亦是真知灼见,知道这不是什么增大两地歧视,而是会促进北方文教兴起。

    很可惜,仁宗马上就死了,没能看到这项好政策落第。幸运的是,人亡政未息,他儿子朱瞻基帮他落实了。】

    朱棣展颜道:    #34;好圣孙!#34;

    朱元璋也展颜道:    “好圣孙!”

    两父子一时:    #34;……#34;

    不得不说,这对父子还真是相似,都是看儿子哪哪有些不顺眼,看孙子,哪哪有些好地方。

    【4、宣宗落实。

    宣德2年,南北正式分开取士,也就在这一年,一位山东学子拿到了头名,杨士奇感慨道:    “未有北士占首选者,有之,实自今始。#34;

    无论怎么看,这件事对北方学子都是极大的振奋。

    只要给了机会,他们不比南方差!

    后来,杨士奇等人进一步改革,正统4年时,演变成南55%,北35%,中10%(堡宗的年纪根本不可能做出这种大的抉择,这是三杨辅政的功劳)。

    中卷的划分照顾到了南直隶内部庐州等市教育落后的问题,把它们从南卷里分割,并入中卷。】

    朱元璋此时点头:    “估计等发展到最后,就是兔朝那样,每个省都有自己的名额,每个省分开取士。在这点上,元朝也算有其见解之处。#34;

    元朝也是分省取士。

    但朱元璋又轻蔑一哼:    “不过像元朝那样,按民族分四等人取士,便是那番邦之人,压根不懂民族融合的道理了。#34;

    【5、景泰元年短暂反弹取消南北

    赶鸭子上任的景泰帝还不知道当皇帝的道道弯弯,大理寺左寺丞-江西-李奎进言:

    往年进士多为名额所拘束,沧海遗珠啊!

    陛下登基之初,该广收贤才啊!我们该效仿永乐年间的惯例!只要三场文字合格,不论多寡都取哇。

    景泰:他说的好有道理,还拿我英明神武的祖宗举例。

    从之。

    既然老板都从之了,第二年要考试了,礼部执行时,就废止了南中北限额。户科给事中-北京

    -李侃临考前发现,啊?这不对吧?

    他以南北榜举例,说不分取士就会变成那德行。高皇帝怒取之偏(重重)。礼部擅自改规矩,就是想偏私南方文词!南北不可改啊!

    ——这条记录,便是景泰朝的另一条提起南北榜的弹幕。

    刑部侍郎-河北-罗绮点赞。】

    郁新:    #34;好家伙,现在所有人说话前都要带着籍贯了?#34;金幼孜默默点赞。

    【正反辩手发言完毕,景泰把话筒递给礼部,反方你有什么看法?

    礼部尚书-江苏-胡淡代表礼部发言:不是说按永乐吗?我标准永乐啊,永乐八科全都不分南北。老板都准了。

    察举法不可行(老朱试过了!),不按文取士,考官拿头取啊?

    且北方可是出了周公、孔孟、颜子、曾子、子思。    (你别慌啊,你们祖上阔过)你要说永乐不好,那永乐时选出来的河北-王骥、河北-王文、河北-王翱是空气吗?别预设立场说取不出北人!何况本部只跟着诏书,也没打算偏私南人。

    ——这就是纯粹的诡辩,都不按照概率学计算永乐的整体人数,只说个例,也不看时代变迁,只说往昔荣光。

    老朱都知道北方学业凋零,他胡淡不知道?其他礼部官员不知道?肯定知道啊,揣着明白当糊涂。辩论完毕,景泰选择了反方辩手,取消南北。】

    朱棣叹口气:    #34;不得不带着籍贯呐……这赞成南北取士的,大部分是北人;反对的,大部分是南人。

    郁新道:    “杨士奇,毕竟是少的。”

    【景泰五年,礼部上奏:    #34;老板,第一次考按永乐。最近有工科给事中-河南-徐廷章请奏恢复宣德、正统之例,临考了,你选哪个呀?#34;

    五年了,景泰这皇帝早当明白了,这次聪明的选择了分开取士。

    此后,成化的潘镇、正德的赵铎、刘瑾、焦芳等都各自因不同理由提出增减各地名额,最终,科举在嘉靖时期落实定额取士,再不复更改。

    明朝的南北榜之争,也算是到这里彻底结束了讨论。】


    第(3/3)页